艺术中国

中国网

留住声音的记忆——秦思源专访

留住声音的记忆——秦思源专访

时间: 2019-12-31 15:56:14  |  来源:  声音中国

秦思源、刘效松

声音中国:您的多媒体现场艺术项目——“园音”近日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策划这一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秦思源:我创作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因为合艺术中心邀请我去做一个作品,因为他们(合艺术中心)在北京做了一个江南式的园林,他们觉得那里比较适合做声音的项目。我个人觉得在这里做一些老北京的声音不是非常合适,就重新出了一个构思,于是便有了“园音”这个项目。合艺术中心的园林是个景观,并非一个真正的园林,我把那里当成一个电影的布景,一个拍摄的现场,而不是展览的场所。我邀请这些音乐家在这里表演,我进行拍摄,然后后期把他们剪辑在一起,最后出来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音乐作品。

音乐人在合艺术中心的水上“戏台”表演音乐作品

声音中国:您在合艺术中心中央水池上搭建了一座水上“戏台”,多位音乐家把戏台作为舞台来进行现场表演,表演方式也基本是以即兴为主,演奏的音乐也跨越了多种类型,您在后期是根据什么来解构重组和拼贴最终完成这个声音装置作品的?

秦思源:我在构思这个作品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观念,我知道应该怎么来组织这个音乐,只是从来没有做过这种实验,并不确定是否会成功,因为之前也从来没有任何人做过这种音乐的实验。最终操作主要还是凭自己的感觉,我的作品的核心就是把本来不应该放在一起的东西放到一起,要有不同的音乐种类,民间的音乐、摇滚乐、电子乐,本来都是很不搭配的音乐,我就想办法让他们搭配的很流畅,这是我最核心的想法。

秦思源在声音中国成立启动仪式上现场表演

声音中国:在声音中国成立的启动仪式上,我们观看了您和朋友们为大家带来的声音作品,用老北京响器,诸如震惊闺、唤头、大拨浪鼓、对君坐、油梆子、铜点儿、报喜锣等,把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声音与电子乐和打击乐相结合,您是如何想到用这种方式来呈现这些声音的?

秦思源:这些年我录制了很多老北京的响器,这些响器大多都可以作为打击乐器使用,比如锣、梆子,他们的音色很有特点。于是我就联系了电子音乐家、鼓手黄锦,配合我把老北京响器变成打击乐来创作、演出。之前我们在今日美术馆做过一次表演,比较成功。这次张晓舟老师觉得我们的这个作品比较适合声音中国这个项目,于是有了启动仪式上的这个演出。明年我们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升级,争取录制一张专辑。

声音中国:您出生英国,现在生活在北京,作为具有中国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否更有利于您观察中国、观察北京?

秦思源: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个只能由别人来进行评判。对于我个人来说中西方两方面的文化影响肯定都是有的,我小时候在北京,练武术什么的,中文都是在生活中学习的。但是我出生在英国,在英国生活了很长时间,我骨子里以西方的文化为主,但这么多年都在中国,爱人朋友也都是中国人,这一切对我的价值观会有不少的影响。我做声音的项目是从一个媒介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和文化,我做这个事情并不仅仅是对北京的了解,而是对媒介的一个探索。

秦思源收集的老北京声音现存于史家胡同博物馆

声音中国:您很小就来到北京,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您如何评价老北京的这些已经或者即将失传的传统声音?

秦思源:北京最特别的地方是他的市井文化,尤其是南城的人们,维持了老北京的生活方式。不过这么多年北京一直在对城市进行改造,而每个人对美和丑的认知也不一样,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很多文化的消失,这一点是非常可惜的。

声音中国:您是怎样收集这些让你感兴趣的声音的?

秦思源:每个声音的资源都不一样,只能是尽量的找资源。比如我录驼铃就要去找骆驼,还要找到安静的地方,比较费时费力。比如我要还原老公交车的声音,我就要离开北京去小县城来寻找,相对来说就要难很多。

声音中国:您的声音收集的计划是否还在继续进行?

秦思源:这个计划其实刚刚开始,我准备把它拓展到全国,在全国都有合作。希望明年可以把个人行为办成一个机构,可以组建团队来完成各种项目,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它更加规模化,与社会的互动越来越多。

秦思源接受声音中国记者采访

声音中国:声音中国致力于通过系统的纪录、整理、整合,来保护和保存中国优秀传统音乐艺术,并精选和整合中国非遗音乐资讯和资源,从而使民族历史的记忆在音乐中得以保存和传续。您是如何看待声音中国所要做的这些工作的?

秦思源: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一个大规模的对传统音乐的梳理和纪录。很多老的东西一直在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保存它们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所以这项工作是相当有意义的,也是必须要做的。

(受访人:秦思源  采访人:李翔)

留住声音的记忆——秦思源专访